邮 箱:695853570@qq.com
电 话:0510-87806880
传 真:宜兴市和桥工业园区
马上就要到了一年一度的幼升小、小升初的时候了。每到这样一个时间段,就会接到好多朋友的电话,咨询择校的问题。于是我几乎每一年都要苦口婆心的重复自己的择校理念,索性今天写出来,供更多焦虑的家长朋友参考。
择校被教育专家的眼里被认为是一个不正确、不理性的家庭教育行为,但却是一个广泛存在、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当一个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时,我们就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每一个家庭,因为获取优质的教育服务是伴随这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之后家庭消费需求的一种升级
简单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择校问题可能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育资源有限。我国学校系统是单轨制,义务教育阶段及高等教育阶段都以公立学校为主,没有大规模发动民间力量举办私立学校;其次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北京为例,东城、西城、海淀集中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名校扎堆,而朝阳、丰台、昌平则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优质校;再次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名校开始形成马太效应,优质生源、优质师资和优质社会资源以及课程资源越来越向名校集中,导致一些普通校在各方面更加微弱。所以当你看着名校的学生每年暑假游学、出国比赛、能选修7门外语、有高大上的课外活动时,相信每一个对孩子未来有期待的家长都无法淡定。
如何在可能的范围内,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教育呢?接下来,我以自己常年在教育领域工作的经验,以及近几年所见的教育变迁与规律,为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名校里可能聚集了来自有钱家庭的孩子,但未必都是有素质的家庭,既然有钱能够买到学区房,那么这一个道理也不难理解,所以你所敬仰的名校,可能聚集了相当比例的富二代、富三代。那么怎么择人呢?这就需要研究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以海淀为例,原来的靠近山后的地区比如北清路一带极为荒凉,只有大牛坊小学、永丰中心小学这样的学校,生源也基本来源于附近的村子,但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逐渐清晰,海淀北部地区定位为科技园区,将原来在中关村的大量企业迁入园区之后,整个北部地区未来学校的生源将得到极大改观,而具有类似潜力的地区还有北七家,怀柔、昌平、房山几个大学城,以及通州新城。第二,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学校中的潜力股。
1.校长有理念、有能力、有魄力、有资源。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基本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趋势和方式,如果一个学校有一个好校长,那么在2-5年之内学校就会有很大改观;2.学校碰到了发展的机遇。有时候,区域内一个教育政策的下发,就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机会,比如重点帮扶,基地校建设,名校合作校建设等等,比如海淀在2016年实施的教育集团及合作联盟体办学,让原来的太平路中学成了十一实验学校,建设东部教研中心让原来的钢院附中变成了科大附中,彩和坊小学变身八一小学,成了八一学校的直升学校等等;3.特色校建设。有些学校虽然很普通,但会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在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师资配置也会有优势,比如西颐小学的戏剧课程,一些足球示范校,又比如地处西三环的万寿寺中学,更名为北外附中之后借助北外的外教资源,在英语教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么如果你的孩子在这样一些方面有特长,并希望将来在这一方面深入发展,那么这些学校则可以纳入考虑范围。第三,不要最好要最匹配。
传统名校一定在某一方面比较侧重,而这一个方面可能恰恰是您孩子的弱项,比如人大附中对奥数和竞赛的重视,小学数学是中关村一小的传统优势学科,假如您孩子在数学方面没有特长,进入这样的学校则极容易产生学业问题。而有一些学校虽然名气不大,但学校教育方法的理念十分好,比如规模小、名气也不大的前进小学,因为校园规模小,学生人数少,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反而更全面,校长几乎认识每个孩子,知道每个小朋友的特点,敏感、内向、要关注的孩子在这样的小学校中反而更加有助于成长。总而言之,择校的过程是家长教育方法的理念的反思过程,我个人的建议是,与其纠结、焦虑学校的好坏,或者花费很大的代价去选择一所并不适合孩子成长的名校,倒不如花时间好好清楚自己孩子的特点、爱好和性格,选择一所在家长能力范围内、与孩子身心成长都比较匹配的学校。因为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把当前的选择放在一个比较长远的未来加以考量。